亚居拉和百基拉
张权开牧师
经文:徒18章,林前16:9,提后4:19,罗16:3-5
一:旅居生活四海为家
【徒18:1-2】这事以后,保罗离了雅典,来到哥林多。遇见一个犹太人,名叫亚居拉,他生在本都;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,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。保罗就投奔了他们。
亚居拉出生于小亚细亚的本都,娶妻百基拉,夫妇两本住在意大利的罗马,由于罗马皇帝第四任皇帝革老丢赶逐犹太人,他们便搬到哥林多居住。生活环境的改变,居住地点的变迁对于这两位圣徒来说,丝毫不足介意。凡是虔诚侍奉上帝的子民,都与亚伯拉罕一样在世上是寄居和客旅,过支搭帐篷的生活,更使人向往天上的永远城邑。表明自己不是在世寻找安歇之所。亚居拉夫妇被赶逐后照常喜乐而积极地为主而活,并随时准备着作出新的变迁。上帝预备机会,在哥林多他们结识了保罗。保罗曾在雅典与当时世界上知识精英们对话,此后,使他深感大城市福音工作的重要性。他将目光瞄准希腊亚该亚省的首府哥林多,这是一个据雅典仅75公里的商业大都市,居民多为罗马人,犹太定居者也不少,哥林多的信仰极其混乱,民风败坏,道德堕落,保罗更觉得福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。他来到哥林多时寻找热心侍奉主的同道,亚居拉和百基拉因和保罗是同职业的,保罗便投奔了他们。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时间,百基拉、亚居拉都是同工,保罗要远行,他俩又随保罗出外布道,并听从保罗的安排在传道途中建立的以弗所教会留下,继续工作。这种不讲求享受,到处有主工作就是家的精神永远散发着芬芳。
二:恩爱伴侣志同道合
【徒18:2】遇见一个犹太人,名叫亚居拉,他生在本都;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,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。保罗就投奔了他们。
【林前16:19】亚西亚的众教会问你们安。亚居拉和百基拉并在他们家里的教会,因主多多地问你们安。
【提后4:19】问百基拉、亚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。
无爱的婚姻像沙漠,无爱的婚姻像牢狱,爱能使沙漠涌甘泉,爱能使牢狱便乐园。正因为人间缺少爱,家庭破裂,夫妻离异,各人在尝一杯苦酒。人世间有许多福,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寻得一志同道合的伴侣,能同患难共甘苦,为真理而奋斗终生。亚居拉与百基拉二人的爱情不是以钱财或地位为基础,如果以钱财为基础,穷困临到,爱情也就消失;如果以外貌美容为基础,皱纹出现,裂痕也就出现。对上帝共同的爱把他们二人的爱紧紧相连。圣经中再也找不出像他们一样如此形影不离,同心同德,为主而共同献身服务的一对夫妻来,经上共五次提到他们,每一次提起都是二人并提,这在一切蒙恩者中是少见的。可见这夫妇二位不仅肉身生活上是分不开的,在真理上、侍奉上、工作上、教会服务上都是不能分开的,完全合一的。他俩在保罗和众圣徒心目中竟是如此同心,真令人羡慕。另外值得思索的,这五次提说的,除了哥林多前书16章19节以外,其余四次都是妻子百基拉在前(徒18:18,26;罗16:3;提后4:19)。可以推论,这位妻子可能在信心、恩赐各方面比丈夫更长进,也可能在接待工作上百基拉十分活跃热情,给人印象特别深刻。
三:无私奉献毫无保留
【徒18:3】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。保罗因与他们同业,就和他们同住做工。
【徒18:19】到了以弗所,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,自己进了会堂,和犹太人辩论。
多灾多难使犹太民族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,他们从小就被指教,人生在世只有两样财富是别人掳掠不走的:一是知识,二是手艺。所以犹太人在少年时都需学会一门手艺,以便长大后能适应环境而生活。亚居拉二人以制帐篷为业,他们一边自力谋生,一边殷勤作圣工,他们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,不是为了索取他人的劳苦,决不是为了报酬,乃是为了救人。保罗与他们在哥林多同工了一年半时间,建立了哥林多教会,当保罗继续前行时,他俩又无牵无挂地陪同保罗前往。到了以弗所,保罗认为这里是一个新园地,建议他夫妇二人留在这里,作准备人心的工作,夫妇二人毫不犹豫地顺从了。从这些事上,我们可以看到何等感人的品德。这如一支点着的蜡烛,哪里黑暗就放在哪里,没有需求,没有索取,只是安安静静地发出光和热,直到全然舍去。世界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啊!
有人想留点名声却不择手段,有人想建功立业却损人利己,扫罗有记功碑,押沙龙有留名柱,轰轰烈烈而羞耻不已,人生有多种选择,凡在舍己路上走的人是在效法神圣夫子,这种选择也是神圣的,必被上天所纪念。我们当记住,我们是为服务而蒙救赎的,基督为我们提供了最高的人生观。当信心像金钱一样交织在我们生活的每一职责中,这才真正体现了信仰的价值。成圣就是完全的顺从上帝,毫无保留为主效劳。
四:熟悉圣经明白救恩
【徒18:24-28】有一个犹太人,名叫亚波罗,来到以弗所。他生在亚历山大,是有学问的,最能讲解圣经(“学问”或作“口才”)。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,心里火热,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;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。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,百基拉、亚居拉听见,就接他来,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。他想要往亚该亚去,弟兄们就勉励他,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(或作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”)。他到了那里,多帮助那蒙恩主的人信,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,驳倒犹太人,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。
亚居拉与百基拉,不是匆促上阵的游勇散兵,乃是全身披挂盔甲齐备的战士。他俩在安静的侍奉生活中,以丰富的救恩之道装备了自己的灵性。因为深明救赎之道,精通圣经,随时可以应付一切需要,尤其在和保罗的交通中更得丰富的亮光。住在以弗所期间,亚波罗来到这里,亚波罗是犹太人,生在亚历山大,他的口才和学问都很高,对圣经也极熟悉。并且心里火热,在各会堂里,勇敢地向人传讲耶稣,并且很有说服力,百基拉与亚居拉听见了,便特别留意,他们认为亚波罗是个极其有恩赐的工人,如果参与教会的圣工必为教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。但他们发现亚波罗还缺少最重要的亮光,因为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。虽可能听过施洗约翰所说有关耶稣的话,但对因信称义之道缺乏深入了解,信仰还停留在靠自己立志悔改的境界上。他还需要明白耶稣的死和复活给人带来心灵重生的洗、圣灵和火的洗,及与此有关的一切真理。于是夫妇二人便接他到家中来,将上帝的道更加详细地讲解给他听,使亚波罗得了不少帮助。
亚波罗接着便决定往亚该亚去,以弗所教会为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介绍信,他很快就成为哥林多教会很有吸引力的传道人,以口才辩论而闻名,甚至哥林多教会不少信徒根据自己所喜爱的传道人而分成属亚波罗、属保罗等派别。从亚波罗身上,我们看到他虚心受教的态度,他没有因自己的天赋、才能、口才、学问而骄傲。他的出生地埃及的亚历山大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,有最好的大学,亚波罗又是一位极有学识的演说家、辩论家。但他能在百基拉、亚居拉面前学习一般领受教导,明白全备福音,上帝永远赐恩给谦卑的人。
亚居拉和百基拉在这件事上可说有大将之才,他们为了福音工作的全局而颇费苦心,在亚波罗的身上一定是极其细心周到的,显明爱心又阐明真理。一件合宜的举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,如果大家都有他们那颗为主事业而操劳的心,那双识人的慧眼,勇于启用人才的胆识,教会怎么不发展呢!
五:忠心耿耿乐意接待
【罗16:5】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。问我所亲爱的以拜尼土安,他在亚西亚是归基督初结的果子。
主的恩典总是在人的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伟大的力量。亚居拉与百基拉在逆境中是刚毅不屈的,对待同工是热情百倍的,他毫无顾忌地接待前来投奔的保罗和他患难与共。在信心上,他俩是无所畏惧的。在教会遭受各方攻击的情况下,家中有不间断的教会侍奉,这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。他们夫妻二人无论住在何处,他的家就成为接待圣徒的家,成为聚会的地点,这在初期教会是很大的贡献。对待上帝的事业是忠心耿耿毫不存私意的。他们尽心帮助亚波罗,又推荐他到哥林多发展圣工,没有一点个人荣誉感,总是以上帝的事为念。……凡此种种,足显主恩在他们身上的丰富。
六:奋不顾身舍己的爱
【罗16:3-4】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。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,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。不但我感谢他们,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。
保罗深深地纪念这俩位在主里默默工作的同工,他们对主的爱是很深的。他们对保罗的爱也是很深的,保罗写《罗马书》的时候亚居拉和百基拉已回到罗马,他家中有教会,保罗在问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:“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,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。也是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。不但我感谢他们,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。”我们无法了解到他们奋不顾身的具体事例,而保罗一定是多次感受到他们舍己的爱,为了保罗的安全他们不顾自身安危,冒着死的危险千方百计搭救保罗,此般情谊真可谓刎颈之交。保罗纪念他们,上帝也纪念他们。
结论
若我们教会中毎一对夫妇都能携手合作,和谐地事奉,被主使用,成为时代的百基拉和亚居拉,与神仆同工,为福音不顾性命,把家庭献给主用,这就成为众人的祝福。阿门!